一、
这次复发,和当初的心态则是完全不一样了,当医生告诉我查血报告不太好的时候,我异常的镇定,大概是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于是乎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骨髓穿刺,确诊复发,通知父母了。当然其实中间还是有一个小插曲的,确定复发的那天是3月3日,刚好是母上大人的生日,加上我历来是报喜不报忧的人,突然告诉母上这个消息也是经历了一番心里的折磨。
那两天出乎意料的睡了几个好觉。算起来,3月5号那天,是这段时间最没有压力的一天了,因为我一整天都有未尽的事情需要去完成。那天也挺开心的,因为跟大家一起吃饭一起道别。有时候想想,能够体面的和每一个人道别,也是一种福气,微笑着并含着泪,然后带着大家的鼓励转身离开,也是一件潇洒的事情。那天之后,我就告别了学生生活,回到了新加坡蜗居的小屋。原本我考虑的很简单,既然之前找到过两包脐带血,在新加坡化疗然后用这两包脐血做移植就好。然而之后没几天我就接到通知说脐带血只剩下了一包。
于是乎计划这样就被打乱了。等父亲来到新加坡之后,让人烦心的事情却又多了一件,在再次跟医生的交涉中我得知,就算找到了脐带血,家里也许也没有办法承担在新治疗做脐带血移植的巨额医疗费用。如果治疗顺利还好,但是如果中途出了一点点差错进了 ICU,就是摇身一变成了一台印钞机。于是乎我在新加坡治疗的计划就被打消掉了,最后决定下来还是回国进行化疗,最起码留一点结余。
印象中,母上大人一直是办事雷厉风行,而父亲大人则一向是深思熟虑,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总是很快就解决了。
比起确定复发的那天,这几天的我的压力反而特别大。生病本来就已经很累了,还要操心病房,医药,住院的情况。我能够明显的感觉父亲这几天的压力,父亲在家里做饭时竟会忘记开电,也会时不时的叹气。仔细想想,回去中国看病看似减轻了经济压力,但确实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尤其是住院之前要去竞争那一点点资源。父母年纪大了,并不像像以前那样如日中天,这事竟成了当前最头疼的事情。
于是乎原本心态一直很好的我也不由得进入了一种心情很烦躁的状态。父母本来跟我说,回国治疗没什么问题,已经拖朋友去问妥啦。然而到了紧要关头,却发现连挂个号其实都是问题。一是父母年纪大了,二大概是真的看病难吧。其实也没办法,想想我自己,说起国内的医院制度和社保体系,在了解程度上,一个居住了20年的国家竟然还不如一个不到2年的国家。
爸妈托人去问了无果以后,我自己居然也成功在网上挂了一个号……自己的命,还是得靠自己。但,仅仅是挂号而已。连医生的名字都没有。想来中国的医改之路还很长很长……
现在觉得很幸运的事情是我居然有几个学医的同学。有事儿没事儿也可以聊聊天,还能打听到医院的一些消息。也不知道还会在家里待多久的时间,一切都是未知数。大概确定的事情是,尽量还是回国看病,多少省些钱留条后路。
二、
考虑转院时的发现的种种让人为难的细节,其实体现了中新两国医疗制度的巨大差距。作为一个在新加坡医院待了整整4个月的人,我也终于是有资格从另一个角度来评判这边的医疗了。
新加坡的整个医疗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欧美的体系,总体来说我觉得本土化的基本上是非常完美的。新加坡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即便谈不上冠居全亚,也至少是数一数二的水平。作为西医,重要的的确不是一个医生的技术如何,整体上看,包括了医生所在的团队,当地的整体医疗水平,配套设施与设备的,护士的护理水平以及医院的管理水平等在内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医生在新加坡是非常受尊重的一门职业,同样是受欧美的影响,包括医生和律师这种都是高薪且拥有很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对比中国,医生原本应该是一个很受尊重的群体,然而现在却站在了舆论的风头浪尖上。
新加坡有所谓的GP Clinic,GP也就是General Practitioner ,类似于中国的社区医院,然而不同的是,新加坡的GP和大医院的医生都是受过同等训练的。而中国的社区医院的专业素养,却往往是无法和大医院相比的。
这上面三点大概是整体上的不同,在社会保障体系上也有许多的不同。
新加坡的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医院,然而即便在公立医院,也分为 Private Patient 和 Subsidized Patient。于我,于外国人而言,只能被视为 Private Patient,而当地居民和 PR当然也就是 Subsidized Patient ,看病的时候透过本地强制购买的医疗公积金来消费。不过,Subsidised 的Patient 并不能自己挑选医生。
新加坡另外的一部分的社保职能其实是由保险业公司提供的,除开外国人之外的 Private Patient,大部分都是购买过保险的当地人,这种保险贵的每年大概三千新币左右,但基本上负担了大大小小的所有的住院费用。新加坡的保险业异常繁荣,一定层度上也是这点造成的。当然保险业都是要赚钱的,所以生过病的人都不能买啦(比如我~)。这种做法不好说利弊,但是极大地减轻了政府压力,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其实,了解新加坡一点的人都知道,新加坡这个国家,就是一个靠金融业来发展和运作的国家。)
再来看看新加坡的医疗效率和费用。
新加坡的人均医疗资源占有,当然是远远大于中国了。然而比起地广人稀的西方国家,新加坡医院的人流量其实是要大很多的。总体来说,新加坡的医疗效率属于折中水平。比中国效率低,但比欧美效率高。拿肠镜和胃镜来说,中国大概预约是1周之内就能做,最快可能第二天,新加坡大概是1周-2周时间,也可以到1个月,然而西方国家往往就是2-3个月了。等你拿到报告那天,就已经几个月以后了。
费用上来说新加坡比起欧美差的不是特别多,也是很高,像恶性肿瘤这种,全自费的话大概30-50万新币左右,对于一个中国中产阶级来说基本上就是倾家荡产了,但是对于 Subsidized 的病人来说,应该也是出于欧美的折衷水平。这样来看中国的医疗费用,相比一下还是相当低廉的。
三、
刚刚话锋一转,说了这么多医疗制度的话,也就顺便吐槽了最近最头痛的问题,中国的医疗费用低廉,但整体资源却相当紧缺,小小一个新加坡,就有好几所很好的医院,然而放眼中国,整个偌大西南地区,稍微重大一点的疾病,大家就都要前往华西。倘若有一点家底或是门路的,怕是就会去北京或者上海去寻求全国最好的医院,这样一来,尽管中国医院的效率高于新加坡,却仍然免不了紧缺的情况。
虽说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国家,然而对于它的医疗,我也还好很多不清楚,地方政策,国家政策,院级政策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终究要经历过一遍的人才能搞清楚。然而还是要回去罢,一来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二来父母在新加坡也不适应,三来毕竟是省钱。
通篇下来,科普占七分,吐槽占三分。还是等回去之后,再来评价中国的医疗吧。